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布衣首辅 > 第三百二十三章 和尚跑了

第三百二十三章 和尚跑了

第三百二十三章 和尚跑了 (第1/2页)

虽然陕西的税务新政得以推行,但是皇帝和内阁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
  
  本来谢敏洪不想管,但是高莫龄劝他莫看韩谓笑话:
  
  「那陕西的几个人:蒋存理是山东人,卫橦是河南的,伍宪贤是辽东人,沈柚虽是盐城出身,可他是李畏三的老部下。
  
  若他们把陕西料理清楚了,北人可就趾高气昂,您觉得这是好事么?」
  
  这样一来,谢敏洪和韩谓罕见地站在一起,质疑这两个文件。谢敏洪的理由是徒费民力增加开支,韩谓更干脆地说没有先例风险难料。
  
  古林倒不以为然反正也不怎么涉及他兵部。仪中生对于未完税者交各地刑房拘束劳役颇有担忧,万一碰上个灾年啥的欠税激增,自己刑部可应付不过来。
  
  皇帝听了便在御前会议上抛出应对措施:
  
  首先他拿出李丹的密折,关于实施这两个文件全陕需要增设的吏员职位人数、增加开支预算以及消化以上费用的办法,尤其是税收增加后陕西增加的提留和上缴分别是多少,如何确保增加的开支在提留范围内等等。让谢敏洪先哑口无言。
  
  接着赵拓批评韩谓不敢创新为先,古人任何新政的推出哪里都是有先例可循,隋文帝创科举,难道汉朝有科举么?
  
  一通火力喷射把韩谓也说得冒汗不敢明确表示反对。最后内阁同意拿回去商议和沟通。
  
  谁知赵拓等了数日,内阁竟是个拖字。
  
  他派人以为古林母亲贺寿的机会询问他在内阁商议的情形,了解到韩、谢二人找各种理由挑毛病、推托,皇帝忍不住了。在新的御前会议上再次问及这个话题并严厉给予批评。
  
  这次他对刑部的担心出了个主意(李丹在密折里教的),你不是担心应付不了么?
  
  没关系,咱们建立劳役所,把欠税情形分三等,严重的交给省按察司所属劳役所,次等的交府,再次的留县。县劳役所由刑房管理、团练负责维护。
  
  府和按察司的由卫所维护。这样人分散了,而且是分情节轻重管理,各地团练和卫所也有正经事做。
  
  劳役所实际上就是监狱,这个概念出来让刑部和兵部都很满意。不但问题解决,而且两部的职权都有一定放大,也顺带解决了冗余吏员和卫所闲置人员的使用。
  
  韩谓见这样,又提出了新的疑问,认为这样做与逼税无疑,容易造成各地欠税者的逆反之心,或造成新的动乱也未可知。
  
  谢敏洪则提出仅仅陕西欠税由来已久,许多积欠家庭被迫将土地转给豪绅,或成佃户,或成隐户,这些人以往所欠怎么办,是继续追缴还是一笔勾销?
  
  对他们又抛出新的问题赵拓不耐烦了,说所以让内阁协商和交流,但是这么多天了尔等还把问题拿来问朕是不是都没做事情?
  
  李丹临走的时候你们都答应得好好地,现在怎么又是另一种态度,说话不算话我要这样的内阁何用?
  
  说罢丢下群臣起身返回大内,此后连着三、四个会议日都拒绝出席御前会议。
  
  韩谓看着越来越多的奏折害怕了,他到郑寿府上商量一番,然后单独入宫递牌子求见皇太后请安。
  
  皇太后听了他的所述,问他:「卿适才提到内阁诸公,难道不应该是五个人吗?怎么才四个?」
  
  「朱友涛引退待勘,所以陛下目前还未任命新的人选。」韩谓回答。
  
  「那么韩大人推荐何人入阁?」
  
  听皇太后这样问,韩谓愣了下。他先是没想到皇太后会关心内阁人数,而且也没准备在这地方谈人选问题。猝然被问,他犹豫下便说:
  
  「郑同澜现任同善阁直学士,吏部尚书,臣以为堪为人选。」
  
  「嗯
  
  。既然有人选了就该早些让陛下知道,四个人的内阁这么长时间还不补齐,怨不得皇上对你生气。」皇太后嗔怪地说完,让韩谓先回去:
  
  「你来找我无非是因为陛下恼了冷着你,不过你也别有怨气,陕西局势一天天恶化,内阁对奏本没有个统一的意见怎行?
  
  那毕竟是帝国西边最重要的省份,卿还是以国事为重,早些与同僚们议出个结论才好。」
  
  韩谓出来仔细一想,明白了皇太后的用意。果然,下次御前会议赵拓出现了。「关于内阁缺员之事,首辅推荐郑寿入阁,诸公可有不同意见?」
  
  看看那三位都没开口,赵拓却问:「先说说陕西的两个文件吧,诸公可还有什么异议?」
  
  「臣无异议。」韩谓立即回答。
  
  郑寿入阁令谢敏洪措手不及,他没准备应对这个话题,还未来得及反击韩谓又同意了陕西的奏本,而且马上古林和仪中生也表示没有异议。
  
  谢敏洪觉得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在自己身上,一番挣扎之后也只好躬身:「臣,亦无异议。」不过他马上回手反击了一刀:
  
  「郑大人入阁,臣建议调南京吏部尚书入京接任,然后南京吏部可由工部左侍郎扬中接任。」
  
  南京吏部尚书是福建人,谢敏洪这是要将吏部趁机拿下,同时用个明升暗降,将正在朝中形成第三势力的扬中赶到南京去坐冷板凳。
  
  赵拓从和李丹的交流中便已经对臣子们的这种小集团现象了然于胸。用李丹的话讲这种小集团不能没有,但不能任其做大。
  
  大了形成强有力、有自己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党派不利朝廷稳定;但是没有小集团铁板一块,皇权就受到治权的威胁。
  
  赵拓此时看到谢敏洪的表态心中了然,说:
  
  「南京吏部尚书可是晋国威?那是个方正的人朕知道,他来接替郑卿甚善!不过扬卿年轻,去做吏部尚书还有些不足,内阁另拟票来看。」否决了让扬中去金陵的提议。
  
  很快,陕西又来了新的银行和新钞相关的几个文件。郑寿这下看明白了,这就是皇帝和李丹联手演的双簧。
  
  既然肯定要通过,他希望趁着户部还在自己手里完成它,不想把业绩留给后来的人,所以这几个文件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地通过。
  
  皇帝得到的就是与内阁达成默契,朱瞻墡的案子仅仅以他交友不慎的过失罚银三千两,然后皇帝让他去同文馆主持外文书籍的翻译和刊行去了。
  
  李丹不知道这些细节,但他从行人司送来的皇帝给他的密信中大概了解到朝堂上曾经有过的争执和荆湖、江南两派的争执。
  
  同时也从审杰的信中了解到扬中、孙凎等青壮派被谢敏洪激怒,很快在朝堂上提交了对高莫龄的弹劾,说他擅自将中书文卷带回家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嫁给山野糙汉后,全家都被我养成大佬 我家公主又被惦记了 十八线锦鲤逆袭攻略 全民修仙,我能看见弟子天赋 无敌神帝系统 莽撞 救世主聊天群 全民领主:开局超级农民 我本善良之崛起 他欲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