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我的姑父叫朱棣 > 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运海运

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运海运

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运海运 (第2/2页)

效率高吗?
  
  谈不上!
  
  速度快吗?
  
  也谈不上!
  
  但是……这样的大运河,能把整个天下联系在一起,能让朝廷的财力物力,最快达到一地。
  
  这就是大运河的可贵之处。
  
  反观海运……从江南起运漕粮,送入北平,速度快,效率高,损耗少……看起来百利无一害。
  
  可问题是从江南到北平,只是点对点的运输。
  
  最多在胶州、登州、莱州等地停靠……可这些地方也不算是大明的财税重地,离着腹心十分遥远。
  
  就算把漕粮都集中到了北平又能怎么样?
  
  山东发生旱灾,需要朝廷赈济,从北平拨粮食……没有运河,就要走陆路,难道靠着马拉肩扛吗?
  
  这要消耗多少?
  
  而且太平年月,山东、河南,都是产粮重地,没有运河,这两地的粮食要怎么集中起来?
  
  这是农业时代,不是工业时代……工业时代的大宗贸易,是把原料送去一个工业中心,加工成制成品之后,再统一运出去。
  
  这种情况下,点对点的运输,问题不大。
  
  可大明朝不一样,需要大规模运输的,最主要的就是粮食……而这些粮食分散在每一个县城。每到夏秋,各个地方,就有官吏征收粮食,然后将粮食汇总,从县城到府,再到省……就像是一条条的贪吃蛇,最后通过大运河,惠及全国。
  
  不要这条运河,改行海运,那问题是如何把漕粮集中到江南的某个港口?
  
  运到北平之后,又怎么送去其他的地方?
  
  简言之,就算开发了海运,也放弃不了漕运。
  
  “那,那元朝为什么还是靠海运为主?”朱高燧想不通。
  
  徐景昌沉声道:“元朝那是游牧立国,他们只要拿到粮食就行,不怎么在乎对中原的控制,太祖皇帝说他们治理宽松,就是这个道理。也恰恰是中原之地出了问题,断送了大元江山,不得不说是报应不爽!”
  
  徐景昌又道:“而且元朝承接了宋金的烂摊子,黄河泛滥,河道淤积,他们想恢复漕运,也是力有未逮。直到贾鲁治理黄河之后,水患才稍微好了些,这时候大元朝也到了山穷水尽之时。”
  
  朱棣面对微笑,他见徐景昌已经想明白了,就笑道:“夏原吉已经说了,无论有没有海运,都要有运河,每年维护运河的开支,都是那么多,半点不能少。既然如此,还留着海运,除了浪费国帑民财,没有别的用处,所以废海运,岂不是顺理成章?”
  
  徐景昌陡然一惊,这番话他认可一半。
  
  前半段讲的很有道理,涉及到内陆地区的大宗运输,在火车出来之前,最好的选择就是运河……而事实上,漕运衰败,也确实是在火车崛起之后。
  
  指望着马车人力淘汰运河,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管怎么讲,漕运都要维持,花在大运河上的钱,一点不能少。
  
  既然这样,废海运,改漕运,也就理所当然了。
  
  朱棣笑了笑,“徐景昌,朕的臣子也不都是饭桶吧?”
  
  徐景昌深吸口气,“陛下,臣不得不承认,夏尚书所讲有些道理。但是臣也想给陛下再看一张图。”
  
  朱棣点头,笑道:“朕倒要瞧瞧,你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又过了一会儿,一张硕大的地图送来,正好笼罩在前面地图的上面。
  
  有了这一张图,再俯视全局,豁然开朗,视野都广阔了起来。
  
  “陛下请看,如今在北平周围,广设农场,增加田庄。在大宁有榷场,在广宁有茶马市……这些粮食,牲畜,走哪里更方便?”
  
  朱棣盯着地图,稍微思量,也就明白了,“伱的意思是走天津?”
  
  徐景昌用力颔首,“陛下,这里是九边,这里是漠南,这里是辽东,这是朝鲜,这是倭国……”
  
  徐景昌的手画了长长的一条线,而后正色道:“陛下,这些地方都有物产,而且还会越来越丰富,都需要贸易往来,总不能把运河修过去吧?”
  
  朱棣不由得深吸口气,属实不能啊!
  
  徐景昌继续道:“陛下,漕运船只比不得海运……但是漕运风浪小,又十分安全。如果拿来运粮食,那是大材小用。把粮食转到海运,反而利用漕运,多运输茶叶瓷器,加强南北贸易,货物往来,岂不是更好?”
  
  “臣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河海并重,以运河统御国内,以海运联络天下……漕运海运,是我大明的左右手,缺一不可。”
  
  “而天津港口,就是北方海运的点睛之处,价值之大,难以估量。陛下着实给齐王送去了一座金山啊!”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嫁给山野糙汉后,全家都被我养成大佬 我家公主又被惦记了 十八线锦鲤逆袭攻略 全民修仙,我能看见弟子天赋 无敌神帝系统 莽撞 救世主聊天群 全民领主:开局超级农民 我本善良之崛起 他欲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