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大明世祖 > 第七十七章刮目相看(求月票)

第七十七章刮目相看(求月票)

第七十七章刮目相看(求月票) (第1/2页)

整个滦平城在这一天陷入了兴奋之中,虽然出一个进士并不能给他们多出几文钱来,但与之荣焉的朴素情感却仍在其心中荡漾。
  
  果然,赤峰的总督府衙门两日后也派遣人来,直接赏赐了两百块银圆。
  
  察哈尔虽然建制不过十来年,但却诞生了一批本土士绅、豪商,他们纷纷凑钱,修了一座规模庞大的进士牌坊。
  
  几日工夫,就凑到了两千块,整个察哈尔为之一惊。
  
  滦平知县得知此事后,笑着摇摇头,叹了口气。
  
  这时候,巴结的豪商忙道:“大老爷可是有什么不顺畅的?”
  
  言外之意,自然就是帮忙了。
  
  “唉,此事乃私事也。”知县轻声道:“我那孽子,没几天也要参加宗考了,希望也能有个功名吧。”
  
  豪商一愣,脑子里转了几圈,这才反应过来,这位知县大老爷姓朱,这里的宗考,怕是指的朱家人的那个“宗室子弟科考”。
  
  一时间,他满心的羡慕。
  
  听闻皇帝感怀于潜邸时候的落魄,故而为了照顾中下层的宗室子弟,故而设置宗考,选拔宗室人才。
  
  普通的读书人想成为举人,童试三小槛,乡试一大槛,大省如江苏,一届不过八十举人,小省二三十罢了,察哈尔甚至只有十人。
  
  举人可谓是百里挑一的人才。
  
  而宗室呢?直接参加宗考即可,选上就能当上举人,这是何等的夸张,一次性节省了多少时间?
  
  今世的宗室,这可比以前那样世代吃皇粮还要吃香呢!
  
  见后者面露羡慕,知县一时间竟然有些自傲起来:某乃朱氏皇族,玉牒上有名有姓的。
  
  伴随着殿试的落幕,属于朱家人自己的一场考试也登上舞台。
  
  虽然是宗考,但其难度却不低,与乡试相当,主考官由皇帝担任,内阁学士担任同考官。
  
  当然啦,皇帝哪有这个闲工夫,基本上都是靠内阁来阅卷,皇帝最后盖章罢了。
  
  一大早,近千名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宗室子弟,奔赴刚结束的贡院,参加两年一度的宗考。
  
  “陛下,年初各省玉牒所报,岁齿在七岁以上的宗室子弟,已有二十三万七千八百一十八人。”
  
  “此刻前来应考的子弟,则有九百七十八人。”
  
  陪伴在皇帝身边的,则是身材臃肿,头发花白的瑞王,一串话说出后,他喘了口气。
  
  七十有七的瑞王,其坐镇宗人府近二十载,在宗室之中可谓是德高望重,备受皇帝信任。
  
  世人皆知,坤宁公主是崇祯皇帝的嫡女,不仅被皇帝封为长公主,更是赐予其子为伯爵,是摆在世间的一块招牌。
  
  实际上,作为万历皇帝的儿子,距离前朝嫡脉最近的瑞王,也一直是宗室中的大招牌。
  
  除了瑞王世子将来继承王爵外,另外的两个庶子,也被皇帝打破惯例,恩封为郡王。
  
  要知道,按照新的宗藩条例,只有嫡子才能封为郡王,庶子为镇国将军。
  
  当然,只有亲王之子可有授爵,中下层的宗室只能世子继爵,余者为庶民,不再是前朝那样藤蔓式的宗爵体系。
  
  宗室传代的爵位,只有亲王、郡王、镇国、辅国、奉国三将军,镇、辅、奉三中尉,共计八代,世代降袭。
  
  理论上来说,可以保住两百年的富贵。
  
  同时,朝廷肢解了除世子外的庞大的子嗣包袱。
  
  “二十三万人了吗?”
  
  朱谊汐一怔。
  
  他没有想到,二十年的和平发展,宗室又开始大肆繁衍了。
  
  这里的子弟,指的可是男性,女性和家眷不算其内,如果全加上一起的话,五六十万人还是有的。
  
  不过,绍武初年大量宗室隐姓埋名,统计时不过十来万人,二十年翻了一倍。
  
  “陛下,授爵领禄的宗室,仅四百三十七人。”
  
  瑞王拄着拐杖,见到皇帝惊诧,他忙解释道,生怕皇帝介怀,再下狠招。
  
  绍武初年,那些将军、中尉,几乎全部被赏赐土地,一次性买断了爵位(将军十顷地,中尉五顷),所有人贬至辅国中尉承袭,让其承两代人富贵罢了。
  
  如今这些有爵位在身的,基本是亲王、郡王承袭的,中尉不过两百来人罢了。
  
  毕竟在皇帝和朝廷看来,亲王和郡王才算是有分量的宗室在,需要照顾一二,余者不过是远房亲戚。
  
  这在万历年间统计的二十万勋贵相比,可谓是削到了脚后跟。
  
  瑞王生怕皇帝不满,再进行削藩。
  
  “嗯!”皇帝微微颔首,并未多言语。
  
  对于宗室的情况,他自然了解许多。
  
  在宗禄上,亲王对标国公,郡王对标侯爵,镇国、辅国、奉国三大将军宗禄一千、八百、五百石。
  
  三等中尉,则分别是三百、两百、一百石。
  
  四百个领宗禄的,一年消耗约莫二十万块,算不上什么大钱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逐步减少。
  
  朱谊汐抬头望去,只见那些宗室子弟,一个个带着仆从,在贡院前排起了长队。
  
  宗考参考乡试,一切都要严谨,只是搜身的不再是京营士兵,而是侍卫。
  
  “你可知道我为何不再直接授官,而是授功名吗?”
  
  眼见所有人都进入了贡院,朱谊汐这才扭过头,问起了一旁书写不停的起居郎。
  
  其人一惊,随即放下笔,认真道:
  
  “宗考是为国举材,若是直接授官,怕是引起朝野嫉恨,名不正,言不顺。”
  
  “没错!”朱谊汐满意一笑,点点头。
  
  另一起居郎则羡慕得发狂。
  
  实际上,一开始直接授官,效果虽然很好,但就像是吃药一样,只是一时振作,根本还是歪了。
  
  这样出身的宗室,只能充任一些小官,根本就无法融入官场,更别提辅助皇帝了。
  
  科举才是为官正途,两榜进士才是真正的官老爷。
  
  宗考如果对皇帝没利处,要之何用?
  
  仅仅是为了那些远房亲戚安排岗位,这就未免浪费了。
  
  故而,总结一番后,朱谊汐觉得宗考还是定位于乡试,用来缩短宗室们科举长征时间。
  
  两年一届,一次授八十人为举人,不仅扩大了朱家士绅群体,还消除了不利影响。
  
  如果能够有宗室考中进士最好,退一步来说,举人也能当官,充实中下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嫁给山野糙汉后,全家都被我养成大佬 我家公主又被惦记了 十八线锦鲤逆袭攻略 全民修仙,我能看见弟子天赋 无敌神帝系统 莽撞 救世主聊天群 全民领主:开局超级农民 我本善良之崛起 他欲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