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大明世祖 > 第三十四章《前明史》编修

第三十四章《前明史》编修

第三十四章《前明史》编修 (第1/2页)

实际上,对于《前明史》总裁官一职,不出所料的话,就是内阁首辅赵舒所当任。
  
  国朝重臣之中,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青史留名,尤其是编写史书,这对于文人来说,是一生中最大的荣耀。
  
  皇帝也想以这个官位,来酬赵舒的功劳。同样,也正是因为赵舒合拍,知晓他的心思,所以才最为合适。
  
  而除了总裁官外,还有监修官,编纂官,史官等大量官职,都是诱人的果实,让朝野文人集体兴奋,比打了鸡血还要夸张。
  
  不过,这边插一句话,清朝编修的《明史》,历经了三次编修,长达九十五年,期间有数不清的抹黑事件,但同样,相较于《元史》、《前唐书》等史书,其价值倒是更高一些。
  
  毕竟抹黑前朝是历史惯例,满清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若不写得明朝气数将尽,怎么凸显大清天命昭昭?
  
  所以,《明史》最大的价值有两点:一是在取材上翔实谨慎;二是在对明朝人物评价上较客观公正。
  
  毕竟对历史最大的篡改,就是九真一假。史学家,包括家一般都比较认可,像是《元史》,一年的功夫就写成,是二十四史里面最差的。
  
  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明朝民间修《元史》的也有很多,明朝两百多年,有许多人不断上书要求重新编修《元史》,但因为这是太祖皇帝所编,一直就不成。
  
  许多对官位无所求,而对名气趋之若鹜的大儒们,纷纷前往北京城,想要在《前明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股风气,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天下。不过,皇帝却明白,这就像个鱼饵,垂钓那些名人,例如大量致仕的老臣,学问精深的大儒,让他们来承托绍武朝廷的威望,互惠互利。
  
  一如当年的汉高祖刘邦征召商山四皓,晋武帝司马炎征召李密一样,昭顕新朝的声音,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从而加强皇帝的声望。
  
  其遵从的,就是民间对于贤君名臣的推崇。贤君配名臣,豪门配球星,不外如是。
  
  最典型的,将这一招用得炉火纯青的,则是西晋末年的琅琊王司马睿,因为让名士王导、王敦兄弟抬椅,一文不值的声望瞬间飙升,从而与江南世族联合起来。
  
  而在明初,朱元璋低声下气的去求那些老官,结果却被一个个甩脸子,去捧鞑子的臭脚,着实把他气得够呛。
  
  赵舒也明白皇帝的心思,在担任总裁官之后,第一个向皇帝举荐的,则是绍兴,余姚县人——朱之瑜。
  
  “哦?”朱谊汐有些惊了,他一向对那些乡野名士看不上。在他看来,这些人就像网上的大V,自媒体,拥有着极多的粉丝,在民间有话语权,其中鱼龙混杂,不可计数。
  
  他一向是看不上眼的。
  
  “朝廷五品以上的官员,怕是没有此人吧?”皇帝略显猜测道:“致仕的名宦中,也应当没有。”
  
  “可是宗室之人?”
  
  “陛下,此人是民间之士。”赵舒轻声道:“此人无官无职,偏居于乡野,但却名动江南,可谓是无所不知。”
  
  “沽名钓誉之辈罢了,先生太过于推崇了吧!”皇帝语气中带了一丝不屑。
  
  “陛下莫要小看了他,此人并非那些走终南捷径的人物,而是有真才实学之人。”赵舒微微一笑,他知道皇帝喜欢那些实干之才,而非那些虚妄无能之辈,所以轻声解释起来。
  
  原来,朱之瑜之所以名动江南,实在是他的举措太过于惊人。盖因他四拒绝皇诏入朝为官,不仅塑造了自己的铮铮铁骨,更是让民间士绅无不叹服。
  
  他第一次拒绝,是在崇祯十一年,崇祯皇帝以其
  
  “文武全才第一”荐于礼部,而朱之瑜见
  
  “世道日坏、国是日非”、
  
  “官为钱得,政以贿成”,朝政紊乱,自己不能为流俗所容,就放弃仕途,专注于学问。
  
  第二次,在崇祯十八年正月,福王又下令征召他,他仍不就任。第三次征召,还不就任。
  
  第四次,在四月份,荆国公方国安硬着头皮再次举荐,结果他还是不就任。
  
  一年内三次拒绝征召,遂遭嫉恨,次年以
  
  “不受朝命,无人臣礼”罪追缉。朱之瑜竟然连夜逃到舟山,以行商为掩护。
  
  听到这里,朱谊汐屁股决定脑袋,立马觉得此人头生反骨,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明奸。
  
  好家伙,福王也就罢了,半壁江山,瘸腿朝廷,而在崇祯十一年,那时候可是闯王声势大跌,孙传庭、洪承畴纵横中原,这时候竟然敢拒绝诏命,绝对是胆大包天。
  
  眼见皇帝蹙眉不悦,赵舒为他开脱道:“崇祯朝浑浊不堪,党争激烈,所以朱之瑜才不肯入朝;福王天命不在,奸臣当道,故而其不入。”
  
  “如今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虽不至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也相差无几。”
  
  “征召朱之瑜入朝,正当其时,也好凸显陛下之德行感昭。”听到这,朱谊汐眉头舒缓了许多。
  
  也对,崇祯,福王。他们两人多次征召,人家都不当官,结果自己征召,人家就屁颠屁颠的跑来了。
  
  通过两相比较,这不正好说明他的伟大吗?不过,他有些迟疑道:“若是这个朱之瑜仍旧不顾一切,拒绝朕的征召,这不是将我与崇祯、福王为伍吗?”赵舒闻言,哑然失笑,他这才反应过来,皇帝一直是爱面子的,这时候他倒是忘了。
  
  “您勿忧,在圣旨征召之前,老臣可以修书一封,试探一二。”
  
  “若是可行,再下圣旨即可;不行,则罢了。”皇帝这才点头,露出了一丝笑容。
  
  “除此以外呢,还有他人吗?”
  
  “有一人,原本名唤顾继绅,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在民间也博得偌大的名望。”赵舒继续举荐道:“他曾在南京任职,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成‘乙酉四论’,朝野瞩目。”
  
  “绍武初年,天下平定后,其又罢官,游历于大江南北,教书授学,似乎在追寻前明为何而亡之事,踏破了不知多少布鞋。”
  
  “也因为如此,其竟有王阳明之风,似在创建新学,民间争论不休……”相较于朱之瑜,朱谊汐对于顾炎武实在太耳熟了。
  
  与王夫之,黄宗羲,并列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嫁给山野糙汉后,全家都被我养成大佬 我家公主又被惦记了 十八线锦鲤逆袭攻略 全民修仙,我能看见弟子天赋 无敌神帝系统 莽撞 救世主聊天群 全民领主:开局超级农民 我本善良之崛起 他欲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