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 > 第七七二章 乌孙常有十万骑

第七七二章 乌孙常有十万骑

第七七二章 乌孙常有十万骑 (第1/2页)

自去年初苍狼军和西凉军出玉门关以来,赵兴手下的部队先后有十几万人来来回回地在玉门关至焉耆一带折腾,虽然距离天山北麓的乌孙国有数百里之遥,而且还被东西走向的哈尔克山、萨阿尔明山阻挡,但这种惊天动地而且持续了大半年的兵力行动,.
  
  关于乌孙国,《汉书?西域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
  
  这是天山脚下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在曾经的大汉帝国与匈奴的较量中,乌孙国承受着来自双方的压力和拉拢,始终摇摆不定。
  
  乌孙国是一个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紧密结合的宗法奴隶制社会。《汉书.西域传》中记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相大禄,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
  
  这是一个将氏族血缘组织与军事和行政组织混融在一起的游牧国家。“大昆弥”是乌孙的最高统治者,其下还设有相、大禄,而后次第还设有大将、侯至骑君诸等官职,而这些重要的官职,多为王族后裔或亲族来担任。
  
  春秋战国以前,乌孙族曾经在现今宁夏固原一带游牧,其后他们才逐渐迁徒到河西地区。早在西汉以前,乌孙族便在河西走廊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度,其开国君主猎骄靡为大昆弥,以长子为太子,而次子即为“大禄”。乌孙族在向西迁徙之前,曾游牧于敦煌、祁连山一带,接近中原地区,受汉文化影响,所以才有相大禄、左右都尉这种类似于汉制的官制。
  
  前汉时期,匈奴人在大汉北方兴起,逐渐压迫乌孙人的生存空间,于是他们向西迁徙,直到越过天山北麓,进入水土肥沃的伊犁河流域和准噶尔盆地,便在这里定居繁盛起来。无论是西汉王朝还是东汉王朝,都没能真正将乌孙国纳入自己的版图之中,最好的情况下,也就是进行了联姻,可以影响到乌苏国的一些内政。
  
  以汉武大帝如此强悍的一个猛人,最终却未能降伏乌孙,是有原因的。
  
  别看乌孙国还是落后的奴隶制国家,但他同时还是一个将血缘与宗法融合到国家内部的氏族制国家。在其“十二万户”的乌孙居民中,按户口征男丁为兵,时常有“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乌孙国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畜牧业,因此畜牧发达。伊犁草原地势平坦,有肥沃的黑钙土及栗钙土,植被相当茂盛,是优良的草场。乌孙国盛产马匹,国中富贵人家最多的拥有四五千匹良马。乌孙国的马匹品种优良,是仅次大宛马的“西极”。除马以外,他们还牧畜有羊、牛、驴、骆驼、犬等,其中以羊居多。公元前33年至前16年,雌栗靡为乌孙国大昆弥的时候,全国牲畜数量高达450万头,这个数量已经是如今晋国以北广袤大漠每年牲畜数量的一半左右。
  
  岁月流逝,匈奴人已经不复存在,取代匈奴人强盛起来的鲜卑人也被赵兴清除的只剩下辽东鲜卑一点残余。而据守在伊犁河与准噶尔盆地以南区域的乌孙人也遭受了北匈奴向西迁徙以及鲜卑人向西扩张时的攻打,如今不复两百年前的强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嫁给山野糙汉后,全家都被我养成大佬 我家公主又被惦记了 十八线锦鲤逆袭攻略 全民修仙,我能看见弟子天赋 无敌神帝系统 莽撞 救世主聊天群 全民领主:开局超级农民 我本善良之崛起 他欲为帝